南水北调:一渠通南北 清流润万家

发布时间:2024-11-05 14:04:47 来源: sp20241105

  向北京输水达100亿立方米、受益人口超1600万

  南水北调:一渠通南北 清流润万家

  央视网消息:2024年,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全线通水10周年。记者从中国南水北调集团了解到,截至6月12日下午3时20分,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已向北京输水达到100亿立方米,直接受益人口超过1600万。

  最新数据显示,6月12日下午,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自2014年12月全面通水以来,累计向北京市调水量达100亿立方米。中心城区供水安全系数从1.0提升至1.3,水质始终稳定在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Ⅱ类及以上。

  中国南水北调集团中线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韦耀国:北京城区供水七成以上为南水北调水,北京市年人均水资源量由100立方米提高到150立方米左右,极大缓解了首都水资源紧缺形势,有力提升了城市供水安全保障,也为城市副中心、大兴国际机场等重点区域,提供了水源支撑。

  目前,北京市已逐步构建起与首都定位相适应的水资源保障体系。近日,位于北京昌平地区第一个以南水北调为水源的水厂——昌平新城地表水厂完成调试运行。正式通水后,覆盖范围将达60万人。至此,北京接纳南水的水厂已达15座。

  北京丰台河西第三水厂用水居民 李书英:我们原来(烧)水的时候,用那水壶(烧)开了(水)以后还得沉淀,沉淀十几分钟以后再灌暖壶,但是暖壶里水碱也特别多,现在通过南水北调,水质比原来好多了,水碱比原来大大减少。

  目前,北京市的最大供水能力,基本稳定在平均需水量的1.3倍左右,对南水的日处理能力达到470万立方米。基于充足的南水保障,北京市在制水和配水环节下足功夫,让更多市民喝上了安全高品质的市政自来水。

  不仅如此,南水也为城市发展注入“生命水脉”。北京连续多年地下水位明显回升,多条河流重现生机。

  北京市水文总站地下水监测评价科科长 赵洪岩:从这张图上我们可以看出,从1999年到2007年,北京市经历了一个长达九年的持续干旱期。这期间北京市地下水水位呈一个逐年下降的态势,南水北调水进京以后,我们是加大了地下水的压采力度,适时进行生态补水,让地下水得到了比较大的涵养,特别是从2015年以后,地下水埋深从25.75米,已经回升到了2023年的14.74米。

  “南水”的到来,也助力了北京水生态的改善。通过多水源跨流域生态补水,北京五大河流时隔26年,全部重现“流动的河”并连续3年贯通入海,有水河长较十年前,增加了464公里。

  北京市水资源调度管理事务中心调度管理科科长 李述:我们按照优水优用、分质利用的原则,按照节、喝、存、补的这个顺序使用原则,优先用足用好南水北调水源,将原来挤占河流的生态水量归还给了河道当中,河湖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也有了一个极大的丰富和改善。

  南水北调:一渠通南北 清流润万家

  一泓碧波三千里,川流不息,润泽沿岸民生。南水北调工程是国家的战略性工程,分为东、中、西三条线路。其中,中线工程起点位于汉江中上游的丹江口水库,接下来,我们通过一个短片来了解一下这条输水生命线。

  中线工程:输水干线总长1432公里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从长江最大支流汉江中上游横跨湖北和河南两省的丹江口水库调水,输水干线总长1432公里。自2014年12月12日,渠首开闸放水以来,汩汩丹江水一路北上,15天后注入北京团城湖,为京津冀豫沿线26座城市输水近650亿立方米,相当于4400多个西湖,直接受益人口超1亿人。

黄河水和长江水在郑州“相遇”

  来自丹江口水库的长江水自渠首出,一路自流向北,黄河成为阻碍南水北去的天然屏障。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穿黄工程”由此诞生。“穿黄”顾名思义就是“穿越黄河”,黄河河床下复杂的地质条件,注定了穿黄隧道不同于一般的交通隧道,也造就了隧道非同寻常的构造。南水北调工程建设者在郑州花园口西黄河河床底部40米深处开凿两条隧道,穿黄隧道为双线有压输水隧道,单个洞长4250米,内径7米,这样的内径可以满足洞内跑汽车。有了“穿黄工程”,北上的长江水通过两条穿黄隧道与黄河立体交叉相遇,平时,黄河水在上面流,南水北调的长江水在河底隧道中流过,两者上下而过,犹如一条巨龙在黄河之下隐去了身影。

南来的江水如何“喝”“存”“补”?

  南水北调极大缓解了北京水资源紧缺形势。目前,南水已占北京城区供水的70%以上。

  在储存南水方面,北京市利用南水北调配套密云水库调蓄工程反向输水,累计向密云水库、怀柔水库、大宁调蓄水库、十三陵水库等存蓄水量约8亿立方米。另一方面,北京还对有条件的地下水源地开展了试验性补水,水位回升明显。

【编辑:李润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