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之星”守太湖(在现场·从重大装备看新质生产力)

发布时间:2024-11-05 10:21:42 来源: sp20241105

  向波光粼粼的太湖深处望去,一艘主体青绿、拖着长尾的“巨无霸”正开足马力,在湖面作业。这是我国自主研发的“太湖之星”智能一体化清淤平台船(见上图,姚春摄)。

  湖面广阔、水质清澈、山丘环绕,这是太湖的美景,也是太湖应有的样子。

  底泥清淤,是太湖治理的关键。今年3月7日,新一轮太湖生态清淤梅梁湖区工程开工后,“太湖之星”正式投用,截至8月9日24时,累计清淤已达97.18万立方米。

  从码头乘船前行,“太湖之星”的轮廓逐渐清晰:这是一个由3艘作业船串联一体的水上平台,如同一座漂浮在湖面上的“移动工厂”——

  环保清淤船“太湖浚清1号”,是清淤作业的“先遣兵”。它在水下的螺旋绞刀不停挖掘抽吸湖底淤泥,再通过一条500多米长的输泥管道,把泥浆输送到除杂船“太湖之星1号”上。在这里,透过双层筛网,输送来的淤泥被筛除贝壳、石块等大颗粒杂质,分离出细腻的泥浆。

  如果说“太湖之星1号”是清淤作业的“中转站”,那么,与之相连的“太湖之星2号”便是清淤作业的“打包台”。

  “‘太湖之星2号’由16组高效板框压滤机组成,通过物理方式压榨泥浆,实现脱水减容。”中交天津航道局有限公司太湖项目常务副经理张磊介绍,成型的泥饼通过皮带机传送到驳船上,再运至陆地处理。

  进入位于“太湖之星2号”的太湖一体化平台智能控制中心,3个大型电子屏幕上清晰显示着3艘船的作业场景,日清淤量、淤泥固化量、余水处理量等数据实时跳动。“智能大脑”实现对多个设备的远程操控,使“太湖之星”高度协同、高效运转。

  3艘作业船各司其职、相互配合,每天可产生固化淤泥2500立方米。榨出的余水经过回收和净化处理,水质指标可达到Ⅲ类水标准,重返太湖;而压成的泥饼用来填充废弃矿坑,经过改良后将成为一片高标准苗木栽植基地。

  过去,湖泊清淤需要将底泥运到陆地进行脱水和无害化处理,不仅占地多、周期长、运输难,还容易造成流溢风险。“‘太湖之星’在水上就能完成这些工作,解决了以往湖泊清淤存在的问题。”“太湖之星”总设计师顾明介绍。

  “太湖之星”将在60个月的工期内清淤超800万立方米,相当于将整个梅梁湖水域的淤泥层整体削除5厘米,清理淤泥量可填满4000多个标准游泳池。

  “水光潋滟,鱼儿游弋,白鹭蹁跹,有了‘太湖之星’这一清淤利器,碧波万顷的太湖就多了一个‘守护神’。”张磊说。

 

  本期统筹:赵  政

  版式设计:沈亦伶

  《 人民日报 》( 2024年08月10日 04 版)

(责编:白宇、卫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