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1-04 17:09:48 来源: sp20250104
新华社开罗9月13日电 中东战地手记|“梦想着有一天回到巴勒斯坦”
新华社记者董修竹 莎菲克 姚兵
低矮的土坯房,坑洼扬尘的小路,杂乱的电线横跨屋顶,村口椰枣树旁飘扬着一面巴勒斯坦国旗——这里被称作“法德尔岛”,是位于埃及尼罗河三角洲东部省的巴勒斯坦难民村。
“法德尔岛”距离首都开罗近3个小时车程。1948年第一次中东战争爆发后,约30名巴勒斯坦难民迁徙至此并定居下来。村名中的“法德尔”是村庄一位建设者的名字,而这个完全位于陆地上的村子以“岛”命名,则透露出此地的孤立窘境。
“尽管这里日子相对安全,但我仍能记起家乡的生活,我非常想回家。”今年95岁高龄的村民沙玛·纳穆利是最早到达的难民之一,老人用巴勒斯坦方言对记者诉说着对回家的渴望。
70多年前逃难时的情景,沙玛·纳穆利记忆犹新:头顶盘旋着以色列的飞机,炸弹从天而降,人们匆忙徒步出逃,不会走路的孩子趴在骆驼上,在山里没吃没喝地走了好几天……时过境迁,相似的场景如今竟依然在加沙上演。
25岁的村民巴拉卡·穆罕默德告诉记者,在这个村落里,如今居住了1万多人,他们都是巴勒斯坦难民的后代。村里只有几百人因母亲是埃及人而获得埃及人身份,其余巴勒斯坦人只持有需定期审核的难民旅行证。
村子里,在紧挨着民居的巨大垃圾山上,不少人正在分拣垃圾,孩子们赤脚在旁边的空地上嬉闹……在这里,几乎所有人都以分拣垃圾为生,收入微薄而又缺乏其他生计,人们无力负担孩子的教育。村里很少有人识字,七八岁的孩子就开始帮家里干活。
“我们在这里的生活很艰难。家里没有家具,没有冰箱,只有一些餐具和一个旧炉子。”38岁的村民萨比尔·苏莱曼告诉记者,“老人说,他们在巴勒斯坦有财产,有农场和水井,是战争让他们流离失所,也让我们失去了一切。”
难民的身份、困苦的生活以及对回家的渴望,就这样在这方小小“孤岛”上代代相传。据有关统计,目前在埃及生活着约6万名巴勒斯坦难民。萨比尔·苏莱曼说:“我总是告诉我的孩子们,我们有自己的家,我们盼望很快就能回去。”
出生在村里的年轻人几乎只在电视和互联网上见过远方的故乡。“我们梦想有一天回到那里,所以生活中依旧遵循巴勒斯坦习俗,比如我们会穿巴勒斯坦传统服装,听巴勒斯坦歌曲,家里也保留着巴勒斯坦国旗和巴勒斯坦城市的照片。”巴拉卡·穆罕默德告诉记者。
去年10月新一轮巴以冲突爆发以来,村民们通过电视和社交媒体密切关注加沙战况,并在东部省举行大规模示威游行,声援加沙同胞,要求以色列结束战争。
“我希望战争尽快结束,我梦想着回到巴勒斯坦,梦想着独立的巴勒斯坦国得以建立,有一张巴勒斯坦人的身份证件,堂堂正正地做一个巴勒斯坦人。”巴拉卡·穆罕默德说。
(责编:王禹蘅、崔译戈)